-
【上海招商】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论坛在上海开幕 聚焦未来科技与资本融合
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论坛近日在上海长阳创谷举行,成为推动该领域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投资机构和学术专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与产业投资机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全球创业周中国站首次设立行业主题日 作为国际创业领域的标杆性活动,全球创业周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覆盖约170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的中国站活动创新性地采用行业主题日形式,设置了15个不同领域的专题活动。其中,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论坛作为压轴环节,集中展现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投资前景。 二、专业机构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 论坛主办方是成立于2012年的人工智能专业投资机构,多年来已在国内投资培育了数十家相关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60余家领军企业参与,近200位来自产业界、投资界和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数千名业内人士现场观摩交流。 三、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路径 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展开深入讨论,重点分析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领域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需要更多资本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未来社会发展新可能 除讨论当前产业发展外,论坛还前瞻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关注焦点。多位专家指出,人工智能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将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五、上海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作为论坛举办地,上海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已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发展 论坛特别设置了产学研对话环节,促进了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对接。多家高校研究团队展示了前沿成果,投资机构则分享了项目评估经验,这种深度交流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搭建了专业平台,也为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更多资本和技术力量的加入,人工智能产业有望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中国经济转型趋势明显 上海13家民企跻身全国500强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上海共有13家民营企业入围,较上年减少1家。榜单不仅体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调整的鲜明趋势。各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上海入围民企数量微调,头部企业竞争力稳固。2017年,上海13家入围民营企业中,多家企业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其中,一家注册于上海的能源企业连续两年位居榜单第七,营收规模接近3000亿元,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尽管入围数量较上年略有减少,但上海民营企业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耕,仍凸显了其发展质量和产业特色。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新兴产业占比提升。2017年的榜单中,连续多年稳定的行业分布格局出现变化,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首次跻身前十大行业,成为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房地产业、电子计算机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入围企业数量也有明显增加,反映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这种行业结构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主动适应和积极调整。 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企发展信心增强。全国工商联的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大多数参与调查的民营企业500强认为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各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聚集。 四、成本与融资压力仍是制约,民企发展需多方助力。尽管民营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民营企业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调研显示,用工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融资难融资贵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前三大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式,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其在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再出实招 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全面取消
上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这项金融便利化举措将企业开户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彰显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改革实施首日,多家企业体验了"即开即用"的便捷服务,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在全国分批推进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工作。上海作为第二批改革地区,其政策实施具有示范意义。改革后,上海市内依法设立的企业在办理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业务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不再核发开户许可证,银行机构审核企业开户资料后可直接备案。这项政策覆盖企业新开户、账户变更及撤销全流程业务,实现账户开立与资金划转无缝衔接。 二、政策实施首日典型案例 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某生物科技公司成为首批政策受益者。该企业完成工商注册后,仅用半小时即通过预约渠道开立基本账户并完成系统备案。同样在农业银行上海浦三路支行,某新注册贸易公司负责人现场体验了"一站式"开户服务,账户激活后立即办理了首笔转账业务。银行网点通过优化资料审核流程,将原需2-3个工作日的开户手续压缩至当场办结,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升。 三、政策实施的多重效益分析 此项改革直接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开户时间较以往缩短80%以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监测显示,政策实施首周全市企业开户量同比增长明显,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七成。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快速开立账户意味着能更早获得投资款和财政补贴,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商业银行也同步优化风控体系,通过工商注册信息联网核验等技术手段,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障账户安全。 四、配套措施与长效机制建设 上海银保监局指导金融机构建立账户分类管理制度,对优质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各商业银行推出线上预约、电子证照应用等创新服务,部分网点试点"智能审核"系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企业银行账户风险监测机制,定期开展银行机构专项检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正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未来将实现企业注册登记、税务、社保等信息与银行系统的实时交互。 五、改革经验的示范意义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账户管理改革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这项政策与"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形成协同效应,使企业从注册到经营的全链条服务更加顺畅。专家指出,取消账户许可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随着"证照分离"等改革持续深化,上海正逐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优发展环境。
2025-07-31
-
市政协考察大世界项目促文化招商新篇
上海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地标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支撑作用。2024年初,市政协调研团队实地考察了黄浦区核心文化项目进展,重点了解项目规划与运营创新,助推优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与可持续发展。 一、聚焦重大项目进展,把脉建设运营方向。在项目现场,调研团队详细听取了市级及黄浦区相关部门关于历史风貌保护性开发与活化利用的系统汇报。该项目作为上海市“十三五”文化设施建设收官的重点工程,于近年完成保护性修缮,现已进入功能调试与业态布局阶段。相关部门重点介绍了其融合非遗展示、沉浸式演艺、创意设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运营构想,致力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二、深化文商旅融合,激发招商引资新动能。委员们重点关注项目在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中的引领作用。该项目通过挖掘上海近代娱乐文化根源,计划引入创新型文化IP孵化、数字文创展示等新兴业态,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拓展提供实体平台。黄浦区在汇报中强调,该项目已被纳入上海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名录,将协同周边历史街区形成规模效应,吸引国内外优质文化企业总部及创新工作室落地。 三、强化政策协同配套,优化文化营商环境。委员们针对项目建设与后期运营的实际需求,从政策支持、配套设施、人才保障三个维度提出多项建议。重点包括完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技术规范指引,健全针对文化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以及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试点政策,为项目持续健康运营和后续招商引资创造更完善的政策环境。 四、发挥制度优势,服务城市发展大局。考察团队认为,该项目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志性实践,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后续将持续通过专项视察、对口协商等形式,围绕场馆智能化服务提升、非遗活态传承市场化路径、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等关键议题深化调研,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动招商引资成果有效转化为城市文化品质跃升的实效。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建成8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12家跻身国家级
上海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已建成89家培养基地,其中国家级12家,基本覆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这些基地通过政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效支撑了上海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地建设机制逐步完善。上海自2011年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立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和重点院校等多元主体分批推进。为保障基地建设质量,上海建立专项资助机制,对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基地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年度评估与动态管理,形成“建设-评估-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基地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产业覆盖领域持续拓展。89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聚焦上海产业发展方向,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布局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等细分领域;先进制造业领域,覆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建立特色基地;现代农业领域,则结合都市农业特点,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等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实现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全覆盖。 三、国家级基地发挥引领作用。12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为行业标杆,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实训资源共享、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些基地不仅承担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项目,还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通过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技能人才培养联盟,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人才支撑效应日益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学等模式,累计为上海重点产业输送了大量具备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上海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5-07-31
-
【上海招商】全球化工巨头上海基地投运 助推本土护理品升级
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吸引国际化工龙头企业深化投资布局。近期,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某跨国企业全新多用途护理化学品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运营。该基地总投资额达1.5亿元,是目前该企业在整个亚太区域规模最大的油脂类产品生产装置,体现了外资企业深耕中国高端制造产业链的信心,是上海市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成果。 一、技术升级赋能本地化生产 新建成的核心生产装置聚焦于高附加值的特种油脂和蜡酯产品。这类基础材料在改善终端护理产品的涂抹性、肤感细腻度、外观光泽度及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技术作用,广泛应用于护肤、防晒、彩妆、口腔清洁及婴童护理等精细化工领域。项目设计年产能约1.5万吨,通过引入先进工艺大幅提升了原料本土化供应能力。新产线将与该基地已有的乳化剂、蜡酯等成熟生产线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完整的个人护理原料供应体系。 二、破解供应链瓶颈响应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国内高端护理品原料特别是特定功能性油脂和蜡酯高度依赖跨境采购,存在交货周期不可控、原料新鲜度受限及额外税费负担等行业痛点。新装置的全面启用将显著缩短供应链半径,提高交付效率并降低综合成本。企业方指出,此举不仅可有效实现部分关键原料的进口替代,更重要的是依托本地化产能加快新产品开发迭代速度,精准匹配快速变化的中国消费需求。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护理品消费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双位数强劲势头,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与创新体验的期望值持续提升,对新原料供应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创新驱动深化本土研发合作 该跨国企业已将中国视作全球核心创新策源地之一。此次金山基地的扩能是其强化“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服务”战略的重要一环。其设于上海的亚太区域研发中心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和先进分析设施,新工厂则提供了从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的直接通道。企业高层强调,将充分整合研发中心的创新资源与生产基地的制造优势,缩短创新周期。通过与本土品牌商及制造商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深入洞察区域消费特性,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国个人护理产业链整体价值提升。 四、布局长远夯实区域发展根基 该项目选择落户上海金山,既是对区域完善化工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储备的认可,也彰显了对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增长的坚定信心。国际化工企业正加速将亚太区特别是中国的运营重心从单纯的生产向涵盖研发创新、应用技术服务和定制开发的综合价值链延伸。新基地的投产运营,不仅增强了企业服务亚太市场的整体能力,更将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行业观察指出,外资持续加码高端制造领域,有助于推动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向环保化、高值化方向迈进。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迪士尼携手慈善组织点亮重病儿童梦想之旅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近期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全球知名公益项目"迪士尼愿望",与本土慈善机构深度合作,旨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症患儿提供梦想支持。这一举措标志着国际文旅品牌与本土公益力量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乐园场景赋能慈善事业,为特殊儿童群体创造沉浸式快乐体验。 一、跨国公益项目本土化落地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奇幻童话城堡前举行仪式,宣布与上海愿望成真慈善基金会建立战略合作。该项目源自迪士尼全球慈善体系,已累计在全球实现超过千万名儿童的愿望。此次落地中国内地,将优先为血液病、肿瘤等重症患儿提供乐园游览、角色互动等定制化体验。 二、多方协作构建公益生态 活动现场汇聚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儿童医院等十余家机构代表。合作方表示,项目将建立标准化申请流程,由专业医疗团队评估患儿身体状况,志愿者全程陪护确保安全。首批受益儿童预计将在未来三个月内入园,体验特别设计的游乐路线和娱乐演出。 三、文旅场景赋能慈善创新 区别于传统物资捐赠模式,该项目充分利用主题乐园的场景优势。患病儿童可参与独家设计的城堡灯光秀、与卡通形象互动合影等专属活动。园方特别规划了医疗辅助设施和无障碍通道,确保特殊群体的游览体验。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保障 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管理运营资金,部分门票收入将定向用于患儿家庭交通住宿补贴。未来计划联动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建立常态化推荐机制。数据显示,类似项目在国际其他迪士尼乐园已持续运作三十余年,形成成熟的运营体系。 五、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延伸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业七年来,已开展盲童听影、特殊教育学校参观等百余场公益活动。此次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文旅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通过快乐疗愈理念助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相关专家指出,这种"公益+娱乐"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该项目预计每年可惠及超过五百个重症患儿家庭,在实现儿童梦想的同时,也为主题乐园赋予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未来双方还计划开发线上虚拟体验平台,让行动不便的儿童也能感受魔法魅力。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引领制度创新高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招商引资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系统梳理了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特别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接近99%的任务完成率位居榜首,各试验区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报告全面评估了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显示各批次试验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首个试验区,其《全面深化方案》试验任务完成率高达98.99%,在制度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第二批设立的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进展顺利,任务完成率均突破90%大关。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速,辽宁自贸试验区表现突出,完成率超过90%。 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自贸试验区在外资准入、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可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比重超过12%。在对外贸易方面,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例达12.25%,充分体现其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突出作用。根据最新政策安排,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将进一步缩减,开放领域持续扩大。 三、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各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形成大量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证照分离"改革已在全国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出的跨境金融创新举措成效显著。天津自贸试验区在融资租赁、福建自贸试验区在两岸经贸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创新成果。这些制度创新有力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 四、区域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自贸试验区成为所在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上海自贸试验区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广东自贸试验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自贸试验区在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培育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红利,有效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五、未来发展路径明确 报告指出,自贸试验区将继续承担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重要使命。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进行更深层次探索。同时,将加强各试验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多系统集成性创新成果,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31
-
奉贤区65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 招商引资注入发展新动能
上海奉贤区近日举行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仪式,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引领的65个重点项目集中进入开工、开业、开租阶段,标志着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项目涵盖四大产业领域,总投资规模近300亿元,并通过跨区域战略合作构建"研发-转化"联动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一、生物医药领衔重点项目建设 上海昂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多肽药物新建项目作为代表性工程,在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该项目聚焦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是奉贤区打造美丽健康特色产业集群的关键布局。同期启动的40个开工项目中,制造业占比超过六成,涉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凸显奉贤区实体经济发展导向。 二、产业分类实现全域覆盖 65个项目按功能划分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功能配套及美丽健康产业四大类型。其中12个开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包括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专业服务机构;13个开租项目则面向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标准化产业空间。这种梯次配置既满足龙头企业需求,又培育成长型企业生态。 三、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落地 奉贤区与张江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建立"张江研发-奉贤转化"的双向联动机制。通过与临港新片区的协同发展备忘录,形成东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带。这种"区区合作"模式将整合张江科学城的科创资源与奉贤区的产业化优势,重点推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四、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美丽健康产业作为奉贤区特色板块,在此次项目中获得重点布局。除多肽药物项目外,还包括化妆品研发中心、健康食品生产基地等配套体系。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奉贤区正构建从原料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生态,强化长三角美丽健康产业核心区地位。 五、产城融合提升综合承载力 社会功能类项目占总投资的15%,涵盖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这种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推进的建设模式,既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又增强区域人才吸引力。杭州湾开发区通过标准化厂房定制服务,已吸引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此次集中启动的项目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500亿元。奉贤区通过精准招商与载体建设相结合,正在形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上海南部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样本。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该区域产业协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2025-07-31
-
【上海招商】智能科创高地助推上海汽车产业升级
上海国际汽车城科技创新港(简称汽车港)作为上海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自成立以来不断吸引国际知名企业集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和创新环境赋能企业成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园区成立与初期建设背景。2015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布局下,汽车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核心载体正式揭牌运营,这是上海为响应全球汽车产业转型需求而构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基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区位优势,聚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通过整合产学研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定制化空间,加速了产业生态形成。早期阶段,上海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引导,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引进,确保了汽车港从规划到落地的平稳过渡。 二、招商引资与产业集聚成效。2016年至2023年,汽车港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力度,不仅保留了初入驻的头部企业,还不断扩展合作范围,吸引了包括自动驾驶软件研发商、车联网硬件供应商在内的新兴公司进驻。2018年,园区签约多项国际项目,强化了与欧洲汽车产业链的联动;2020年,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上海依托汽车港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2022年,园区引入前沿测试场,提升企业协同效率。这一系列举措通过多元化服务链条,降低了创新门槛,实现了从单一研发到全链条覆盖的升级。 三、创新服务体系与环境优化。园区在设计上强调灵活空间布局,支持企业根据需求调整办公场景,并配套智能实验室、孵化中心和共享数据中心等,确保研发转化流畅。2019年,上海升级交通物流网络,缩短了汽车港与上海港的供应链距离;2021年,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企业可高效对接市场需求。这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激发了技术迭代动力。2023年,生态园林和休闲设施进一步启用,提升了工作生活平衡,营造了开放、协作的研发氛围。 四、技术与产业协同成果。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汽车港成为关键枢纽,促进跨界融合。2020年,自动驾驶测试项目进入应用阶段,多个企业联合开发出高精度导航系统;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部分创新产品源自园区合作成果;2023年,基于汽车港平台的标准化协议,多家公司实现量产突破,加速了整车智能化进程。这些进展巩固了上海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创新地位,并通过市场转化带动了就业增长。 五、未来发展路径与社会影响展望。上海将持续投入汽车港发展,预计深化国际合作与绿色转型战略,促进低碳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汽车港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上海乃至中国汽车产业向可持续、智能化方向演进。同时,其模式为其他城市产业园区提供借鉴,助力国家战略实施,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与区域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